|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新兴产业债券
财政部浙江监管局:四个着力点 探索搭建金融企业财务和资产质量分析框架
2021-04-27 16:04
来源:财政部浙江监管局
字体: [   ]
  对属地中央金融企业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监管及财务风险监测是监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提高金融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浙江监管局对属地中央金融企业资产质量及财务运行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探索搭建金融企业财务和资产质量分析框架,以切实履行地方监管局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及风险监控的监管职责。

  一、以“营业收入”为根基,按结构分析金融机构收入来源状况

  一是存款业务及贷款业务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决定了金融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按照利息与存贷日均余额之比分类测算存款付息成本及贷款收益情况,以反映金融机构收入端的主要经营情况。二是关注金融往来净利息收入,特别是总分行往来净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的影响。三是对中间业务净收入进行结构分析,重点分析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资银行、托管业务、国内担保承诺、理财产品业务、代理收入、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分期、商户收单业务、国际结算及结售汇业务等收入及中间业务手续费支出,以探究各项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支撑作用变化情况。

  二、以“成本费用”为抓手,分类别分析金融机构对重点单项费用的管控情况

  对成本费用的管理反映了金融企业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发挥财务资源保障及引领业务发展作用。人员费用、业务管理费用及折旧支出作为金融机构费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费用总量变动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对职工计提工资总额、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及各类险金等人员费用进行分析,有利于健全金融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机制,规范金融企业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另一方面,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营销费用及会议费、公务交通费、差旅费等公用费用分类监测,以评估管理经费使用合规性及预测金融企业经营发展方向。

  三、以“资产质量”为关键,重点分析不良资产规模及生成处置情况

  我国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风险总体可控,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金融企业也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压力。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强化对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管理的监管。一是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以反映基础不良指标变化情况。二是对新发生不良贷款进行分类分析,重点关注不良贷款生成率、关注类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例等指标,深入分析不良先行指标是否改善及形成原因。三是对金融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核销消耗拨备、拨备覆盖率等进行分析,以监控金融企业风险控制情况。四是分析金融企业回收现金、核销、当年通过批量转让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等情况,以反映金融企业资产质量情况。

  四、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质量”为方向,按目标分析金融企业振兴实体经济及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

  对标浙江“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质量各项指标进行动态分析,以探索金融企业对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及高质量发展情况。一是通过行业对标和历史对标综合分析绿色信贷占比指标来反映金融企业服务生态文明战略情况。二是综合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比指标,并对部分金融企业因过去存量贷款缺少标识而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少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确保财政部绩效评价办法颁布后金融企业按要求调整补全贷款标识。三是分别将全年完成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与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有余额户数与年初水平比较,以分析金融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完成情况。四是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与其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进行比较,并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水平进行分析,以监督金融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两控”完成情况。五是对经济增加值、人工成本利润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类测算分析,并对分行业贷款资金投放情况分析,以反映发展质量情况。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