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生物产业 > 生物农业
国家种质库2.0建设启动 种业“芯片”迎来数字身份
2023-03-01 16:03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高达2.4米的“巨人”水稻、每粒均包着一层薄薄外壳的玉米、长在我国最南端的“袖珍”棉花……这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奇珍异种,正保存在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如今,它们将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更好地释放其自身价值,提升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双方将围绕种质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保护利用,展开全方位合作,其中,腾讯公司将捐赠2000万元,用于支持国家种质库信息化建设工作。这意味着,通过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国家作物种质库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将有望得以提升,从而推动农作物种业“芯片”创新发展。

  加速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

  国家作物种质库负责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被誉为种子的“诺亚方舟”和种质资源的“中央银行”。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于2021年9月建成,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收集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提供有效利用10余万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作物育种和农业科技创新。

  如果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实物共享比作“种质库1.0”,那么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则是“种质库2.0”。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带头人刘旭指出,当前,我们正在围绕农业产业重大需求,组织开展作物重要性状鉴定评价。为此,建设好种质资源大数据信息系统,对提升国家种质库新库的条件能力,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支撑鉴定优异资源的共享应用都至关重要。

  “如何进一步释放资源价值,推动种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种质资源工作新的历史使命。项目将加快我国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所长周文彬说。

  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捐赠款项将在3年内分期分批捐赠完毕,用于支持“种质库2.0项目”的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二是提升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能力条件;三是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

  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国家种质库将建成面向育种家的数字种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加速育种数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级基因型鉴定信息,以此来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引领种业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我们将共同建设数字种质库,满足种质的数字化存储、计算、展示、安全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进而为1万家育种机构、20万育种科研人员提供数字化支持,通过数字种质库的建设来帮助破解育种科研的痛点,加速我国种业4.0的弯道超车,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腾讯公司副总裁、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说。

  留下永久的种质科普数字资产

  种质资源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在金善宝院士、董玉琛院士、刘旭院士等几代战略科学家带领下,以及几代种质资源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从无到有建立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几代人初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接续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座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宝库,为支撑新品种、新基因、新技术等种业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公益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说。

  项目将在深圳前海落地一个公益性质的永久科技馆,双方将围绕农业科技与种质安全,运用前沿展示技术,打通线上线下,留下永久种质资源科普数字资产,向社会公众提供可持续的科普服务。

  “项目意义重大,要切实把项目落实好、执行好,打造出高水平的种质资源大数据系统,为我国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再立新功。”杨振海说。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